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953~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过渡阶段。湖南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11月起开始编制,前后经过五次修改,1955年正式定稿,是年12月,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次年1月,省人委正式颁布实施。
主要目标任务: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要求湖南大量生产粮食、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根据国家要求和湖南实际,"一五"计划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农业生产,改造小农经济;相应地发展地方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逐步改造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支援和监督国营工业任务的完成,保证国家计划全面实现。
("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投产的长沙机床厂生产车间)
"一五"计划期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发展农业及其副业生产,以农业合作化为中心,逐步改造小农经济。1956年底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4万个,入社的户数达到全省总农户的75%以上,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1957年,粮食产量达1203.5万吨,产棉花1.89万吨,生猪年末存栏816.1万头,水产品达6.98万吨。
二、发展地方工业,满足日益增长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积极扩展公私合营企业,到1957年基本完成对私营大型企业的合营,私营工业在地方工业中的比重降为21.37%。加强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到1957年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供销生产社及生产小组的人数达到手工业总人数的32.8%,其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的34.3%。1957年,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3975.20万千瓦小时,原煤231.62万吨,生铁4.30万吨,棉布0.97亿米。
三、加强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五年内完成对私营批发商的改造与安排,以合营、代销、经销等方式将私营零售商业大部分改造为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用各种形式对农村小商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私营零售商业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11%,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商业占25.89%。五年间全省社会购买力平均年增长11%。
四、加强财政。五年计划财政总收入108472万元。
五、加快基本建设。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3587万元。
(1985年10月18日,国务委员宋平视察湖南"一五"重点工程南方动力机械公司)
六、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加强对私营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在五年内对私营公路运输和航运业全部完成公私合营或合作化。适当发展帆船运输,逐步进行对帆船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航运与公路的货运总量达到1180万吨。
七、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逐步提高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1957年,在校中、高等师范学生(不包括初师)12577人,中小学生共341.59万人。五年内共扫除文盲132.25万人。医院总病床数6226张,妇幼保健所(站)105个。电影院、剧场和文化馆共256座,出版图书2444.4万册、报纸7131.7万份。五年内增加5个运动场馆。
执行情况:
经过全省人民的努力,到1957年底,国民经济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胜利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全省社会总产值60.93亿元,比1952年增长60.5%;国民收入达405.17亿元,比1952年增长49.9%。
(建于1953年的永顺县王村水电站,是湖南省建成最早的小水电站,至今仍在使用)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一五"期间,湖南虽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但到1957年,农业总产值仍超过"一五"计划的5.66%。粮食总产量1132.4万吨。薯类、棉花等10种主要农产品均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只有茶叶、苎麻、耕牛、生猪等少数农产品未完成计划,但比1952年仍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工业建设成绩显著。"一五"时期,建立了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需的工业企业。1957年底,全省工业企业达8107个,比1949年增加670.7个。工业总产值超过"一五"计划的169.7%。发电量、原煤等2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17种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工厂、矿山的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许多矿山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工业品的花色品种增多,质量提高,能制造许多过去不能制造的精密度较高的产品。长沙机床厂生产的7417插床等,都是国内首创。有色金属工业炼出4个"9"(99.99%)的高纯度锌和锑。湘潭电机厂和长沙机床厂的部分新产品还分别多次参加莱比锡、大马士革、巴基斯坦国际博览会。轻工业改变了解放前不能生产胶鞋、香皂、自来水笔等的落后状态。热水瓶被评为全国一流产品,咖啡因、葡萄糖等药品达到国际水平。
("一五"国家重点工程湘潭电机厂的一角)
交通邮电建设成绩大。省内所有铁路旧线进行了全面整修和技术改造,并新建了湘潭湘江铁路大桥和衡阳湘江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及一批车站,使铁路的旅客运输量由1952年的389万人提高到1957年的710万人,货物运输量由305万吨提高到551万吨。公路方面,重点新建株洲——易家湾、永顺——大庸等公路,全省通车里程由1952年的3790公里增加到1957年的6451公里,只有湖区少数县和湘西个别县没通汽车。内河航道重点整治了沅水,通航里程由1952年的10913公里延长到1957年的11299公里。1957年2月成立长沙民航站,4月开通长沙到广州武汉等航线。基本建成以长沙为中心的邮电通讯网络。1957年全省邮路总长达17.51万公里,较1952年增加1.88倍;电话机达2.85万部,比1952年增加2.2倍,做到乡乡通电话,社社通邮路。
基本建设结硕果。5年中,全省共完成投资10.41亿元,为计划的4.41倍。新建工厂和矿山434个,扩建较大的工厂和矿山72个。在新建的434个工矿企业中,属于国家重点工程的有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湘潭电机厂、桃林铅锌矿等7项。在全国694个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中,湖南有38个。5年内,新增发电机组容量4.81万千瓦,煤炭开采223.6万吨,炼铁7.24万吨,炼钢7100吨。炼钢、制磷肥等企业填补了湖南的空白。
(桃林铅锌矿采矿场主井井架)
财政贸易创佳绩。5年财政收入总额24.53亿元,完成计划的226.1%。1957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95亿元,比1952年增长70.2%。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据统计,全省各级各类在校学生由1952年的290.14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412.36万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工农业余教育网,使广大工农干部和群众获得学习的机会。5年间,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分别增长2.19倍和1.2倍,病床增加近1倍。干部、职工普遍享受公费医疗。对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若干传染病和地方病,进行预防治疗,收到显著成效,例如流行达一百多年的天花,已被消灭。全省建成各类体育场馆共41个。报纸、广播、图书、出版、戏剧、电影和文化馆(站)等都有较大发展。
(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1951年1月-1954年4月出版的图书)
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1956年进行全面工资改革,增加工资的面占全部职工的97%,月平均工资比1955年提高19%。根据调查,195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52年增长10.56%。5年间,全省城乡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增长61.15%。
(来源:湖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室)
(编辑:徐凯)
作者:
本网由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日常工作办公室主办 联系我们:020-87373327 Email:pprd@pprd.org.cn
备案号粤B-20050235
本页面版权归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信息中心所有,并由其更新维护 南方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