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2001~2005)
"十五"时期湖南迈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1998年,省委、省政府开始组织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编制"八五"计划。立足省情、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而制定的湖南"十五"计划,2001 年1月由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实施。
主要任务: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与国际经济对接和融合,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推进产业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湖南省兵器集团为湖南省30家重点企业集团和湖南省十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
推进城镇化。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要素集聚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取向,调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两个创新。继续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断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各项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和优秀成果,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力吸引外资,加快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推进可持续发展。突破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模式,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优势地区、优势领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
(国家级高科技园——隆平高科技园全景)
综合经济指标: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7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450元,财政总收入达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44:41,城镇化水平达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00亿元,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00亿元,进出口总额165亿美元。2005 年,人口控制在6800万人以内;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0%和13%;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达3.4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0%和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8250元和780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15平方米;电话普及率达到31%;城镇职工各类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居民生活质量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54%,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到60%和40%.执行情况:
在省委领导下,"十五"时期,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应对了各种自然灾害和非典疫情的严峻挑战,基本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了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路子,从此湖南迈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金珠米业有限公司)
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上了新水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生产总值达6511.34亿元,年均增长10.2%;人均生产总值达10426元,年均增长9.8%。经济效益持续好转,财政总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738亿元。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00亿元,年均增长17.6%;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590亿元、4590亿元,年均增长17.3%和14.8%。
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三化"进程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2000年的21.3:39.6:39.1调整为19.5:40.8:39.7.工业化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07亿元,拉动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1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提高,十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140亿元,占规模工业的76%,比2000年高11个百分点;核心企业壮大,华菱集团等7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速,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5%,比2000年高3.7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产业化程度提高。粮食连年增产,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7823万亩,总产量达571亿斤;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优质稻米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粮油棉麻、肉奶水产等五大产业链,各类农产品基地达3300万亩;农产品精深加工度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7%,已初步形成由长株潭城市群、市州治所在城市和县城、重点建制镇构成的多层次发展格局。"三化"战略的实施,带动了物流、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会展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得到改造提升,2005年旅游业实现总收入450亿元。
(湖南"十五"期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批优势产业带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图为长丰汽车装配车间)
经济增长空间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务经济迸发新活力。2005年进出口总额60.1亿美元,年均增长21.8%;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引进内资177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和77.6%。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2005年全省私营企业突破8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67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集中力量办大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高速公路逐步成网,总里程达1403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71万千瓦,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0168公里。邮电通信能力保持领先水平,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均达到1000万门以上。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五年洞庭湖治理、城市防洪建设和四水治理等防洪工程共投入140亿元,完成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5座;退耕还林、人畜饮水、电网改造、小水电和沼气等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达55%;新建与改造县级及县到乡镇公路9000多公里,新建、改造通村公路14000多公里。
("十五"期间,湖南省公路总里程达到87875公里,比"九五"末增加27027公里。图为湖南公路网络图)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转换有新突破。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基本完成改制的企业达40%,省市国资监管体系基本建成;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面分别达60%和90%以上。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逐步完善。财税、金融、投资、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深入开展。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以长株潭为龙头的"一点一线"地区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一点一线"6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2.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初见成效,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690亿元。洛湛铁路、潭邵等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加快集聚,涌现了一批经济强县。
(潭邵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网中上瑞国道主干线的一段)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五年年均增长9%和5.9%。连续两年为民办8件实事。社会保障覆盖面拓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和最低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救灾救济成效明显,五年累计投入救灾资金13.5亿元;投入扶贫开发资金52亿元,55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物价基本稳定,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0亿元。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获得新成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进行。广泛开展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和宣传活动。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去年的47%,五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780项,袁隆平院士获首届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黄伯云院士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发展,"普九"目标基本实现。文化事业和产业同步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成功战胜非典疫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城乡卫生服务和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体育事业发展较快,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城运会。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5‰以内。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民族、宗教、对台、工商、外事、海关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中南大学学校长黄伯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图为黄伯云院士接受颁奖)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进展。立法工作不断规范,共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8件。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不断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政务公开得到加强,电子政务逐步推广;信访工作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力度加大。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稳步开展。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
作者:
本网由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日常工作办公室主办 联系我们:020-87373327 Email:pprd@pprd.org.cn
备案号粤B-20050235
本页面版权归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信息中心所有,并由其更新维护 南方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